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 > 正文

《西游记》能不能这样改? 全球快消息

来源:大众日报 作者:李梦馨    时间:2023-06-13 18:05:19

没有哪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像《西游记》一样,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,不光原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,连影视、游戏、动漫等衍生改编作品数量也极为可观,“出海”成绩少有企及。

《西游记》自诞生起,便不曾中断其魅力,每逢相关衍生作品播出时,观众也总愿意多看一眼。最近,集结《瞬息全宇宙》主要班底、由迪士尼旗下流媒Disney+出品的美剧《西游ABC》,对中国古典名著《西游记》的旧瓶装新酒式演绎,引发了颇多讨论。这一部主要由亚裔成员担纲、讲述华裔故事的作品,口碑在中外观众眼里却戏剧性地呈现两极分化:放眼北美主流评分网站,总体口碑尚可;但名著原生地的观众却多不买账,豆瓣评分只有5.8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争议多在于“魔改”二字。剧中,师徒四人穿越到现代社会的操作已经不新鲜,国产剧《魔幻手机》已有尝试,但孙悟空有了一个华裔儿子还是让一些人大跌眼镜。谈到改编一事,对当前的观众来说,“忠实性”与否常常是介入其中的评判维度,跨文化改编的水土不服,回回上演于海外西游改编作品播出时。

海外影视改编的“常客”

如果以1926年日本剪纸动画《西游记孙悟空物语》作为《西游记》海外改编的起点,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,多个国家几乎不间断地产出着自己的“西游”故事。

其中翘楚者,莫过日本。据学者梳理,日本翻拍《西游记》版本之多,仅次于中国,还是第一个将《西游记》搬上电视荧屏的国家。1978年版的《西游记》在西游故事改编上夺得先机,后被英国广播公司(BBC)引进译制,成功输出西方国家,由此开启的西游热潮,让这个几百年前的故事逐渐在全球各地有了改头换面的模样。

美版迷你剧《美猴王》便是西游热潮蔓延之后落地欧美的结果。而后,中美合拍的《功夫之王》,美剧《荒原》,自称根据《西游记》原著、电影《西游:降魔篇》改编而成、堪称“改编之改编”的澳版《新猴王传奇》,一直到最近播出的《西游ABC》,基本都是较为松散地套用《西游记》的故事外壳,故事与原著相去甚远。

邻近的韩国,则见长于探索《西游记》流行文化呈现方式的多样性,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动画片《幻想西游记》,纳入偶像剧叙事轨道的《花游记》,借鉴《西游记》修行模式而创新的综艺《新西游记》等等。

看似殊途的文化,却都不约而同被《西游记》吸引,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何以拥有如此大的魔力?《西游记》的情节并不复杂,师徒四人一路西行,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只为求取真经。但一环扣一环的冒险,与各路妖怪斗智斗勇,使得故事本身极具吸引力。《西游记》毫无疑问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故事,这一点,从国内不分年龄阶段的观众对《西游记》的百看不厌上便足以说明。

有研究者称《西游记》“融神话、童话、喜剧、传奇于一身”,丰富的主题,多元的母题,庞杂的内容,足以供不同文化各取所需,拿来进行本土化改编。其中最具戏剧张力的角色孙悟空,他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、反抗到底的精神,与好莱坞大片的英雄叙事不谋而合,稍加改造便能利用,这或许也是《西游记》能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进入欧美改编史的作品的重要原因。

此外,《西游记》原著从题材上讲也是便于影视改编的。书中,妖怪神魔轮番登场亮相,师徒四人历尽奇幻之事,奇崛的想象力,完整的世界观,本身便赋予了影像表达无穷的想象空间,使其能够自如地适应影视呈现,成为海外影视改编的“常客”。

一直在翻拍,一直在“走样”

漂洋过海的西游故事,落地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土壤,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。这些变异,往往被国内观众简单地对应为“魔改”。外国人翻拍的《西游记》在转“内销”后,相当于“变形”了两次,很难做到两头满意。

欧美一直对《西游记》钟爱,只不过一直在翻拍,一直在“走样”。比如,在迷你美剧《美猴王》中,兵马俑能开口说话,孙悟空是被秦始皇压在“蒸汽山”下,而以唐僧为原型的主人公还跟观音菩萨有一段暧昧的情愫。碍于难以快速穿透的文化壁垒,欧美国家的翻拍更多只是单纯借用《西游记》的故事和人物设定,任原著人物穿梭于“平行宇宙”,既可以打怪升级、拯救世界,也可以携手美国亚裔高中生对抗邪恶势力。

如果说欧美的翻拍是因为太深的文化隔膜,那么从地缘和文化上都更为接近的日韩,是否更能匹配国内观众的期待呢?事实上,也并非如此。

由日本拍摄的1978年版《西游记》,虽在故事内容上整体忠实于原著,但其颠覆性地由女演员扮演唐僧,沙僧变成日本妖怪河童,仍是令在《西游记》濡染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无法接受,这一版本的《西游记》在中国仅播出三集便在观众的联合抵制下停播,并直接推动了以忠实原著而著称的1982版《西游记》的诞生,塑造了国内观众广泛接受、可堪奉为经典的改编模板。

但令国内观众颇感意外的是,由于剧作在原著之外加入了许多日本民间信仰、神话传说甚至流行文化的元素,使得西游故事更加贴近日本当代民众的生活,这一版本的《西游记》在日本大受欢迎。这与《西游ABC》播出后几乎雷同的桥段,两项参照之下更加耐人寻味。面对跨文化的改编,“魔改”二字或许需要重新界定。

全球式的《西游记》有待书写

《西游ABC》顶着“西游”的名号,落脚点却主要在美国华裔的生存状况,因此主角也并非我们熟知的师徒四人,而是一个普通的华裔高中生王进,作为“美生中国人”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。场景转移到美国高中后,所期待的那些《西游记》情节自然难以寻觅,实际上再用“魔改”与否去评判,已不合时宜。

面对跨文化的改编作品,应该更新审视的眼光。正如学者何成洲所认为的,跨文化的改编“往往不是为了再现外国的生活场景,传达原作者的意图,而是为了向本土观众讲述一个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。改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文化的问题。”对待经典作品的改编,应该有包容的胸怀。

其实,观众面对《西游ABC》一类的海外改编作品,并非一致差评。影评人怪兽认为,“对海外观众来说,《西游记》构建的奇幻世界是新鲜的、有趣的,是在现有的西方大奇幻IP下具有东方代表性的文化弥散。无论怎么说《西游ABC》在海外的语境下都是一部优秀且新鲜的作品。”

不必将目光放到大洋彼岸,回溯本土对《西游记》的改编史,也能从中窥见相似性的剧情走向。今天,两部《大话西游》已经是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之作,但在当年上映时,内地票房只有20万元,口碑也全盘崩坏,连带着周星驰创办的公司直接破产。直到后来被思想更新潮、接受度更高的青年学生群体重新发现时,《大话西游》在“魔改”表象下被忽略的复杂内里,才被一一发掘出来。

时间和文化造成的隔膜,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我们审美的“后知后觉”。如果触及《西游记》的核心精神,会发现其本身就是一部“解构”之作。对这样一部作品不断重新解读和改编,在不背离核心价值的前提下,进行大框架的外在“变形”或本土化改编,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回应这部名著带给人类的价值,并为其持续注入生命力,不断拓展故事边界。

在《西游记》中,师徒四人走出大唐,异域的风土人情在西行路上徐徐展开,这是中国古人所展望的世界图景。而一种全球式的《西游记》文本,正有待于今天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创作者去书写。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